主题

THEME
与保皇党的第二次大论战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主题
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后不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中,革命派以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为代表,而改良派的主要代表则是梁启超。
与保皇党的第二次大论战
来源:admin 时间:2018-05-09 阅读量:58

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后不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中,革命派以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为代表,而改良派的主要代表则是梁启超。双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各自在海外的20多种报刊也投入了论战,辩论文字估计不下百万言。这场论战持续了一年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1)关于民族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
(2)关于政治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3)关于社会革命——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

双方都承认“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所以论战归根结底的问题,是选择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还是渐进改革的途径来救亡图存、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通过思想论战,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两年之内,不仅有力驳斥了改良派对社会革命的责难,也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得到了具体的阐释。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虽然是关于中国前途的两条道路之争,并在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是,不论是采取渐进的改革还是采取激进的革命,其最终达到的目标,都是要仿效欧美或日本在中国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这场论战,在20世纪的思想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促使国人对中国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更深层的反思。在论战的影响下,各种革命报刊纷纷创刊,出现了革命宣传活动的新高潮。据统计,在同盟会成立以前,革命派创办的期刊不足二十种,报纸仅十余种;同盟会成立之后至辛亥武昌起义前,革命期刊创办了四十种以上,报纸创办了六十五种以上。革命派的报纸不再集中于少数沿海城市,而是逐渐向边远地区和海外,甚至向清朝统治的腹心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