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THEME
上书李鸿章受挫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主题
1894年1月,孙中山在翠亨家中撰写了《上李鸿章书》,这是解读孙中山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代表了当时孙中山全面改革中国的初步设想。
上书李鸿章受挫
来源:admin 时间:2018-05-09 阅读量:31

1894年1月,孙中山在翠亨家中撰写了《上李鸿章书》,这是解读孙中山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代表了当时孙中山全面改革中国的初步设想。《上李鸿章书》完成后,孙中山与陆皓东携书北上,在上海会见了维新人士郑观应和王韬,请他们介绍与李鸿章的幕僚相接触,6月,他们抵达天津并通过李鸿章的幕僚递上了书函。然而,李鸿章对于这些粤东的投书者并未理会。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指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接着对此“四事”展开了阐述:
第一,所谓“人能尽其才”有三个方面,即“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倖进之徒”,如此“则人能尽其才矣”。
第二,“所谓地能尽其利”是指“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使同等之田产数倍之物”,“如此,则民虽增数倍,可无饥馑之忧矣”;“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建议中国要购买西方国家的农业机械,并进行仿制。总之,“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者,我国所当仿行以收其地利者也”。
第三,“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孙中山认为“泰西之儒以格致为生民根本之务,舍此则无以兴物利民,由是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文章大声疾呼,中国需大力讲求格致之学,推广机器使用,以谋国家富强。“故穷理日精则物用呈,机器日巧则成物多,不作无益则物力节,是亦开财源节财流之一大端也。”
第四,“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于“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文章批评了清政府层层设关,阻难商户的弊政。指孙中山确信“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
毫无疑义,《上李鸿章书》是一个各方面学习西方推进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建设方案,堪称是全面经济建设的整体蓝图。显示了孙中山在游学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工业化经验,提出学习西方并以发达国家为榜样推动中国趋于富强的设想。

孙中山试图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富国强兵,可结果却碰了钉子。

上一篇:转往广州行医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